捷信让我只还本金,发信息称利息全免是真的吗?可信安全可靠吗?想只还本金可行吗?
捷信“只还本金,利息全免”是真的吗?背后真相需警惕
近期,不少借款人收到自称“捷信”的通知,称“可只还本金,利息全免”,这让许多面临还款压力的人心动不已。但这样的承诺究竟是官方福利还是陷阱?面对“捷信让我只还本金可信吗安全吗”“捷信发信息说只还本金利息全免是真的吗”等疑问,我们需要冷静分析,避免落入风险。
首先,需明确捷信作为正规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逻辑。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本质是“本金+利息”的资金运作,利息是机构的主要盈利来源,也是合同明确约定的债权。若捷信单方面宣布“利息全免”,相当于放弃合法收益,这与商业逻辑相悖。除非存在特殊政策(如监管要求的疫情期间纾困方案),否则“只还本金”绝非常规操作。即便有减免政策,通常也会通过官方渠道(如官网公告、客服电话952420)正式通知,而非短信或陌生电话。
其次,警惕“非官方通知”的诈骗风险。现实中,许多借款人收到的“只还本金”信息,实则来自第三方催收或诈骗团伙。他们可能冒用捷信名义,以“减免”为诱饵,诱导借款人向私人账户转账、支付“手续费”或提供身份证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。一旦轻信,不仅无法真正减免债务,还可能面临资金损失、信息泄露,甚至被卷入“以贷养贷”的恶性循环。此前就有案例显示,借款人按“内部人员”指示操作后,发现所谓的“减免”是伪造的,债务依旧存在,还多了额外损失。
再者,“只还本金”可能隐藏法律风险。即便捷信个别工作人员口头承诺“利息全免”,若没有书面协议或官方盖章确认,借款人停止支付利息的行为仍可能构成违约。根据《民法典》规定,合同变更需双方协商一致并明确约定,口头承诺在法律上难以举证。一旦捷信后续追讨利息,借款人可能因“逾期还款”承担违约金、影响征信,甚至面临诉讼。尤其对于已签订正规贷款合同的用户,合同中关于利息计算的条款具有法律效力,单方面违约需承担责任。
那么,若借款人确实因经济困难希望协商还款,正确做法是什么?应主动通过捷信官方渠道联系客服,说明自身情况,申请“个性化还款方案”。正规金融机构通常会根据用户实际困难,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协商延期、分期或部分减免(如减免逾期罚息,但本金和正常利息仍需偿还)。整个过程需保留沟通记录、书面协议,确保每一环节有据可查。
面对“捷信我只想还本金”的诉求,关键在于理性辨别:官方承诺需核实渠道,第三方诱导需坚决拒绝,债务问题需通过正规协商解决。切勿因急于减轻压力而轻信“天上掉馅饼”,避免陷入“减免不成反受损”的困境。记住,任何违背商业逻辑和法律规定的“优惠”,背后都可能藏着陷阱。
